有了爱,生命就有了光有感于02级毕业创作

发布时间:2010-04-02文章来源:影视学院 浏览次数:

    02级要毕业了。在欢呼受苦受难的日子快熬出头的同时,同学们又有些依依不舍。但人生就是这样矛盾,分合之间孕育着希望,也充塞着缺憾。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要举办毕业作品展。

  影展是一个展示的窗口,大家的作品可以通过这个窗口得以展示,相互认识和看见。

  影展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大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沟通和握手,寻找伙伴和朋友。

  影展也是一个仪式,大家不仅可以通过这个仪式宣告你们的航船已经挂起风帆,准备远航;同时也是大家告别大学的成人典礼。

  去年01班毕业时,曾热热闹闹地搞了自己的毕业影展。在那次影展上,大家看到了几部优秀的毕业作品:《面人》、《Try to remember》、《碎片》等。这些作品展出后先后入围了日本的山形电影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电影节、德国的慕尼黑电影节、哥廷根电影节并获奖,不仅给影视系争得了荣誉,也给在校的学弟、学妹增添的自信和力量。
  今年,02级的毕业作品如何呢?

  我的评价是:总体上比01级强。
  何以见得呢?

  首先,影片的类型、风格增加了。
去年我们只有电视剧和纪录片两个方向,今年除这两个方向外,还增加了日常电视制作方向,这个方向包括专题、新闻和文艺广告三个类别。在日常电视作品中,李清清、许译文、熊娟创作的专题《音乐的盛典》是一部不俗的作品。另外,在纪录片作品中,也出现了《走阴》这样的影视人类学作品。

    其次,题材扩展了
  我们的教学特别注重纪录片。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在《影片读解》课中读解纪录片。之后,我们分别有《纪录片基础》、《纪录片观念与历史》、《影视人类学原理》、《纪录片创作》等课程。我们主办和参与举办的影展大都是纪录片的。我们还和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研究所、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英国电影学校纪录片系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可以说,在国内的影视院校中,我们的纪录片教学和创作是走在前列的。

  本届毕业创作中的纪录片创作与01班一样,继续保持强势的传统。但与上届相比,作品更加整齐,制作水平也有所提高。尤其值得高兴的是,拍摄的题材有了拓展。01级的纪录片大都局限于个人的世界里,本届的纪录片虽然也有不少作品关注的是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如《我的奶奶》、《日记》等),但更多地将视点投向了社会关注的问题:赵畅和刘亚娴的《她和她的学生》纪录了偏僻乡村里民办教师的生活;汪洋、王帮吉、卢海燕的《安德列和他的兄弟们》是关于福音戒毒所的;侯赟的《佤山.躁动》用镜头向我们提示在热闹的旅游文化背景后面的潜在的民族文化问题;陈烨伟的《大篷列车》则将摄影机对准了简陋列车上的下层平民;王子达的《大山》把我们的目光从现实拉回到了50年前抗日的前线

    第三,作品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了,流溢着温情和关爱
  我们并不刻意限定毕业创作的拍摄内容和风格,但我们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年01班的毕业作业有好几个是以他们自己或当代大学生为对象的。这些作业弥漫着令人担忧的迷茫和困惑。我曾针对这个问题,提醒教师们在教学的同时,反思一下我们教师的责任。
  学生向我们教师发问天生就注定你是老师,我是学生?

过去那种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 ”的教师作用,目前似乎已经不完全适合我们这个时代多元化的时代。现在的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在某些方面,学生比我们懂得多价值多元的时代。因此,教师的角色不是竞技场上的裁判,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可是教师的师德和人格依然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你可以迟到,我为什么一定要守时?你可以迁就别人,为什么不可以迁就我?你在原则问题上可以左右摇摆,我为什么就必须非按你的要求做?你可以马马虎虎地对待教学,我什么不可以拖拖拉拉地对待学习?

我们的学生中反应出来的问题,其实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致加西亚的信》中文版序言中提出:当整个世界都在谈论着变化创新等等时髦的概念的时候,重提忠诚敬业服从信用之类的话题未免显得过于陈旧。”“只有才华,没有责任心,缺乏敬业精神,我们是否真的能顺利前行?人类多少个世纪以来形成的美德正受到威胁和颠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时代的一个晴雨表。教师也是人要想出污泥而不染不大可能。可是在大环境下有没有我们小环境的问题呢?我们的教师应该找找自己的原因。

  02班《电视节目制作》课的谈话类节目制作,有一个组选择了在昆明打工仔为对象,他们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飘在昆明》。这个组化了很大工夫去制作这个节目,甚至将工地上的砖块都搬进了演播室。虽然最后节目制作不是很成功,但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开始意识到社会和公民的责任,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鼓励的、难得的现象。爱别人,才能真正爱自己,这是我在他们的布景上的留言。

  我们的作品并不回避死亡、病痛这些生活中消极的一面,这次毕业展中的两部作品《我的奶奶》和《日记》就涉及这个题材。但是,我们从作品中并没有感到灰色和失意,相反,作品拍得非常有感情,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关爱。评分组看《我的奶奶》时,我流泪了。有的同学说这部作品很煽情,我说这不是煽情,是真情,是现实中本身存在的真情。

  《她和她的学生》、《安德列和他的兄弟们》反映的并不是现实中令人愉快的事件,但是作品中处处流溢出人文的关怀。与题材扩展相谐调的是,本届毕业创作作品中的温情和责任感反映了我们学生中对生活积极的心态。

  题材范围的拓展意味着我们的学生有了社会责任感.作为教师,我为此感到欣慰.有的同学在毕业论文中提出纪录片娱乐化的主张。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在我们目前的影视节目中,娱乐化已经泛滥成灾。为了吸引观众,不少纪实栏目甚至有些新闻节目已经不把真实作为节目的宗旨。

  我多次强调,纪录片的精神是反思的和质疑的,它应该在为我们提供新的现实信息的同时,引起人们对现实的思考。某种程度上看,在娱乐化泛滥的影视媒介中,纪录片是社会的良心。这是一方净土,我们要用我们的行动保卫这块净土。

     第四,视听语言的运用已经进入自觉状态。
在我们的教学和研究中,我们认为:纪录片教学是电影电视基本素养的训练,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懂得电影电视是什么。
在认识电影电视本体的基础上,我们教学的中心是视听语言。犹如写文章前必须懂得文字语言的语法一样,视听语言的教学目的在于使那些有志于从事视听创作的人们了解和认识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

我们几乎每一门专业课程都与视听语言有关。这不仅是我们的教学观念,也是我们的优势。在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制作电影电视节目上,我认为视听语言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们如果只是运用摄影机和录音机对现实作简单的记录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创作必然注入创作者的创造性。

许多同学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今年的毕业创作,有不少同学已经开始自觉地运用视听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侯赟的《佤山.躁动》非常风格化,镜头基本上是特写或中近景,作者用细部的描述和有意义的剪辑,表现出他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陈烨伟的《大篷列车》虽然没有解说词,但镜头所包容的意义非常丰富。镜头基本不动的拍摄风格已经显示出他对现实沉稳而超然的态度。《安德列和他的兄弟们》在捕捉前来戒毒的王兄弟犹豫的动作时,用非常有力的摄影机位表现了他和母亲的关系。《我的奶奶》的结尾处的隧道已经具有了超越具像的象征意义。

  尽管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我对02级的毕业创作是基本满意的。
  今年,是我们影视系成立5周年。02级的毕业创作是对我们影视系办学思想的一个肯定,也是献给我们5周年庆典的第一份礼物。

    
《安德列和他的兄弟们》的最后一句解说词令我感动,我把这句话转送给大家:

    “
上帝赋予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意义的,那就是爱。有了爱,生命就有了光;有了爱,生命就有了价值和尊严。

 2006-6-10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