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技能及良好综合素养、适应影视产业和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自主创业能力,可以胜任文化艺术事业或产业领域所需的创作、制作、教育、管理、策划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本学位授权点坚持以理论建设领航教学、科研、创作,立足云南,以民族文化研究作为学术和创作特色,更好地与世界影视艺术创作发展对话。
本学位点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云南本土影视文化特色,在纪录片创作特别是突出民族地方特色的纪录片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成果。以“民族志纪录片田野工作坊”的形式开展“田野课堂”实践,师生深入少数民族文化源头腹地,调查拍摄传统原生态的节日仪式和当地的各种民族文化习俗,产出民族题材影视短片近 30 部。
现有教师队伍 30 余人,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4 人;引进博士副教授 1 人;新增专任教师 2 人,新晋硕士研究生导师 1 人;学位点积极利用学校人才引进政策,拟柔性引进各高校优秀博士。积极参与“高端智库人才计划”,多名导师担任省级学科、学位教指委工作;多名导师担任高教影视学会、中国影协编剧工委、省文协理事,省影协主席;多名导师入选国家级和云南省级“广电新闻出版局”专家库;多名导师进入省级专家库,为省委宣传部、组织部出谋划策、评优评审。
本年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视听语言 1》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校级线上精品课程 3 门。本年度科研项目立项 7 项,发表论文 26 篇含 C 刊 3 篇,指导立项国家级大创项目 1 个,省级大创项目 12 个;研究生在研课题 2 个;研究生优质课程 1 门。
2020 年 12 月,云南艺术学院纪录片创研中心成立,以创作实践和科研项目反哺教学。完备的专业设置和类型多元的实践基地,为专业型硕士实践教学提供实战平台和机会。同年,与云南省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和云南钟声音乐制作有限公司合作搭建影视学院教学实践基地。
本年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岗前跟培助教、导师定期培训、强化岗位意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重在考察行业背景、实践经验。
配齐思政工作和管理服务队伍,设置研究生管理专职岗位。将师德师风作为导师选聘的首要要求,切实提高导师指导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对首次上岗的导师实行师风师德全面培训,对连续上岗的导师实行定期培训,建立导师团队指导和集体把关的责任机制。
本学位点在多年教学基础上,建立起具有较为鲜明理念的本体论影视教育理念下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积极申报教学成果《纪实影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本体论影视教育理念下纪实影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3.实践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注重毕业论文与毕业作品的相辅相成
充分利用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民族影视文化建设和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意识。立足云南区域社会发展,主动树立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理念,开展了多样化的影视项目合作和科研课题研究,实现了产学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在教学中注重增强理论教学的实践基础,推动课题项目的成果转化。导师团队近年多次在海内外“影视人类学”、“创意产业”等专业学术会议上参与论文发表、作品展映与交流;参加中国民族影视高层论坛、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大学生纪录片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评委工作,扩大了我校智库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从本年度开始,灵活运用纪录影像服务社区,研究生参与当地营盘社区的“影像服务社会”项目,持续推动“下庄村放映”活动,深受群众好评。作品《回响》入选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成果,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在同类学校中,本领域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优势,凸显本领域在视听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实践项目管理方面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导师团队师资建设不够完备,学位点高水平专任教师仍然不足,与中东部地区院校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制约着学科的整体发展。
4.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偏少。办学的特色和成果、学科方向设置、国内外影响的宣传不够;同行专家知晓和认同的程度有待提高
6.毕业生社会服务水平和程度有待加强。目前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有一些典型案例,但参与社会活动、服务于地方项目仍不算多,不善于总结和统计,服务于地方和社会的意识和举措不够。
1. 全面摸底,自查自评,逐项对标,发现不足、查找问题,确定目标和努力方向。
3.加大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教师的力度。实施一流创新团队计划,通过经费支持和平台搭建,重点建设高水平团队,培养一批活跃在国内影视学术前沿、满足国家和云南文化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中青年骨干人才。
4.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的工作,给有科研、创作能力的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有时间投入学科建设,做项目、出成果、获奖。从内涵建设着手,从课程建设开始,挖掘特色课程、潜力课程,做出教学成果。5. 进一步整合教学科研优势资足,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代表性、标志性科研成果和获奖;制定激发科研的潜力和动力措施;促进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深化学分制改革工作;整合校内外资源提升科研活动能力;力争五年内在 CSSCI、北大核心上发表论文 15 篇以上,出版国家(省级)规划教材 5 部,出版专著 5 部。
6.教师创作、出版、发表、展演 5 部以上的影视作品。
8.参与地方活动,建立各种联系,积极建立基地、实践、实训平台。
9.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推动研究生服务社会专项计划,鼓励专硕研究生用专业能力回馈社会,用优秀作品讴歌新时代,积极建立人才实践、实训的平台和基地。
10. 加强导师团队建设,不断推进双导师制管理实施。在导师的具体管理工作中,结合学科建设需要,以教材建设为突破点,将课程建设纳入到导师考评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持续提供必要的外出学术交流机会,搭建院校合作渠道,引导学生多与兄弟院系、兄弟院校交流,扩宽专业视野和学术口径;加大国际交流力度,努力为研究生、教师到国外有影响力的大学交流学习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