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下午,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摄影系和云南省摄影家协会摄影交流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光影之约:冰岛、法罗群岛摄影之旅” 风光生态摄影创作交流会。
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著名的风光摄影家,云南省旅游摄影协会会长、云南省摄影家协会摄影交流委员会委员、全国旅游摄影协会联盟执行副主席、昆明摄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刘志敏老师,以及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会员、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PPA)会员追艺老师,两位摄影家以风光摄影和生态摄影为主题为学院师生分享了自己的摄影作品,并详细讲授了摄影创作的从艺经历与心得。云南省博物馆信息影像部主任、省摄协副主席、摄影交流委员会主任邢毅老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著名影视人类学者陈学礼老师;云南大学李哲老师;昆明信息港戴兴老师等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交流会。
活动伊始,刘志敏老师分享了自己在远程旅游摄影方面的丰富经历,并传授了相关心得。他认为,旅行摄影既是一次冒险,也是摄影爱好者的一次挑战。尽管在出发前已做好充分准备,但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的不仅是周密的计划,还需几分运气。特别是在法罗群岛,面对瞬息万变的天气、有限的时间和体力,必须鼓足勇气应对一切。法罗群岛基础条件开发较差,大多数景观需步行观赏,每天徒步距离可达10公里左右。这正是摄影爱好者追求大自然最本真面貌的体现,也是旅游摄影的魅力所在。
法罗群岛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气候温和,平均温度约3~4摄氏度;夏季气候偏凉,平均温度约9.5~10.5摄氏度。由于常年大风、大雨天气,晴朗天气十分稀少,每年平均有260个降雨日,其余时间多为阴天。因此,建议避免春季、夏季和冬季前往,选择秋季创作为最佳。
随后,刘老师分享了冰岛的拍摄经历。冰岛以“极圈火岛”之称闻名于世,拥有200~300座火山,其中40~50座为活火山。华纳达尔斯赫努克火山为全国最高峰,海拔高达2119米。冰岛几乎整个国家都建立在火山岩石上,大部分土地不能开垦。1963年至1967年间,西南岸的火山活动形成了一个约2.1平方公里的小岛。冰岛由大西洋中脊裂谷溢出的上地幔物质堆积而成,属于火山岛。冰岛岩石多为火山岩,以玄武岩分布最广,还有安山岩、流纹岩等。冰岛温泉数量居世界之首,全岛约有250个碱性温泉,最大的温泉每秒可产生200升的泉水。冰岛拥有火山、冰川、峡谷、瀑布、极光、湖泊、海滩等丰富的摄影资源,夏季可进入内陆高地,冬季可拍摄极光,春秋两季则适宜环岛拍摄。
追艺老师根据自己近40年的视觉艺术创作经验,为师生讲授了人文摄影与风光摄影的创作经历和理念。他认为,人文摄影是拍摄“文化”,而风光摄影则是拍摄“修养”。风光摄影人应慢慢理解世界,不断更新自我认知。针对当前AI 对摄影行业的影响追艺老师也与师生做了交流。他认为,AI作为最具科技想象力的工具,简化了数码后期的部分制作过程,但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初级版本的AI输出的影像品质不高,其输出结果主要依赖于大量世界图库中的胶片影像、数码数据影像等。此外,对于图库中不存在的影像,AI无法凭空捏造,因此AI摄影的门槛其实并不低。
活动现场,专家们与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邢毅老师叮嘱年轻的摄影师在本科阶段要练好基本功,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创作,鼓励同学们走出去看世界,拓展视野,丰富对世界的认知,努力探索更加广阔的天地。陈学礼老师强调学习方法与广博认知之间的关系,在方法上同学们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的探索与求知,但在创作观念的构建上要具备开阔的视野与丰富的文化素养。电影电视学院摄影系主任袁远老师寄此希望同学们能够打开眼界,构建多样化的创作视角,培养积极、健康的创作品格。
此次创作交流会,为我院师生带来了壮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北大西洋的翻滚激浪和险峻与秀美峡湾之中,展现了“世界尽头”的神秘,为大家打开一扇看世界的奇异之门,建立了全球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视角,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探索热情和创作冲动,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长远大计的理解,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此次交流会也是一座文化的桥梁,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对于我院的学科建设,实践教学和科研创作,以及联合项目孵化和成果产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撰稿:电影电视学院摄影系
图片:邢毅、陈学礼、袁远
一审:袁远
二审:王雯雯
终审:洪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