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电视学院2021年研究生学术论坛暨2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1-12-0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123日,由电影电视学院主办的电影电视学院2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电影电视学院2021年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影视学院成功举办。影视学院相关学科教师及2019级、2020级、2021级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由罗媛老师主持,冯梦瑶等10位研究生进行了主题汇报,宋杰教授、王跃教授、王贞子副教授、马丽颖副教授、于淼博士分别点评。本次论坛的开展是为展示办学成果,全面开展和推进影视学院的科研工作,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增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充分展现研究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研究生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的宗旨是:开拓研究视野、提高研究热情、促进学术规范、提供交流平台。

冯梦瑶在题为《李子柒短视频中的景观建构研究》的报告中,通过分析李子柒短视频中乡村景观、媒介景观和消费景观的搭建,分析出李子柒短视频景观建构的成功之处和景观背后意识形态控制。

蔡震在题为《历史记忆的“变奏”—论纪录片<中国的重生>的叙事表达与历史书写》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重生》作为俄罗斯献与中国“伟大邻邦的贺礼”,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与文献价值不可估量,但又指出作为《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的“衍生品”,《中国的重生》充斥着对历史的怀念、立场转向以及主体反思等特点。

黄家铨在题为《浅谈<我的章鱼老师>的叙事策略》的报告中从叙事视点出发,以《我的章鱼老师》这部纪录片为例,探讨了该片在叙事视点上对章鱼的拟人化创作,将主人公的个人故事线进行融合。

沈华在《作者论视域下的让·科克托电影探析——以“诗人三部曲”为例》报告中提出科克托的“诗人三部曲”——《诗人之血》、《奥菲斯》、《奥菲斯的遗嘱》,融入了导演个人化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以对死与生及其边界的描绘引出一系列对艺术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并通过场面调度及蒙太奇将神话与现实、幻象与实在巧妙地架构在一起,使影像的时间在影片开始和结尾的瞬间得到意义上的统一,构建出科克托式的视觉诗歌。

李俊颖在题为《跨媒介视域下后现代新媒体影像发展的奇观化探索》的报告中从《沙丘》追溯到《卡里加里博士》,认为奇观影像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想象力的创造与新媒体技术的加持,并指出在后现代主义社会,跨媒介融合成为当代文化的新语境、新景观,奇观电影也在跨媒介的形态下进化出 IP 改编、影游融合等现代化命题。

魏馨蕊在题为《“十七年”时期云南民族电影的情感话语研究——以爱情、战争、民族为切口》的报告中,首先阐明了情感话语的内涵,情感话语在影视中动态变化的表达,建构起新的现实意义,其次主要论述了“十七年”时期国家对于影视发展做出相应的规定,最后主要从爱情、战争、民族三个维度划分“十七年”时期的云南民族电影,细化分析各叙事主题的情感话语表达内容及意义建构。

闫旭在题为《浅谈应用影视人类学视角下的拍摄理念及社会干预方式与现状》的报告中从应用影视人类学的角度,通过对若干影片和案例的分析,试图探讨应用人类学影片的拍摄方式与观念以及影视人类学影片的社会干预作用,并对学科的发展潜力和社会价值进行了展望。

黎思涵在题为《中国野生动物纪录片题材分析》的报告中从野生动物习性归纳了具有故事性的野生动物固有的矛盾冲突点。根据这些特点结合中国分布的野生动物归纳出具有三个、两个或者一个特点动物的类群。最后结合我国野生动物分布特征以及国外的野生动物纪录片的中野生动物的特点,归纳出我国的三个野生动物纪录片热点地区。

闫子凤在题为《城乡之间——浅谈<归途列车>》的报告中提到春节是中国人短期内大量迁移的过程,尤其是农名工,并对纪录大量农民工集体迁移的纪录片《归途列车》做了视听语言分析,主要从镜头运动、光线、戏剧冲突、主题思想等方面展开。

杨硕在题为《画外声音“作用于影片叙事”的功能》的报告中指出声音与画面相互配合,表现了画面之外的内涵,延伸了电影表达的宽度与广度。报告通过特定影片的分析,展现了画外声音对影片叙事的推动作用,以及画外声音对电影的艺术性表达的重要性。

在每位同学发言后,评审专家宋杰教授、王跃教授、王贞子副教授、马丽颖副教授、于淼博士对各位同学的报告和分享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并进行了打分。宋杰教授特别指出研究生在学习中要特别注重创新,要做实实在在的研究。在论坛最后进行了颁奖仪式,蔡震获一等奖,冯梦瑶、沈华获二等奖,黄家铨、魏馨蕊、黎思涵获三等奖,李俊颖等人获优秀奖。




电影电视学院建院二十周年活动暨2021年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举办,为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拓宽研究生的科研思路、启发研究生科研创新思想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 李晓雯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