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大 学 教 育 观

发布时间:2010-04-02文章来源:影视学院 浏览次数:

  认识自我,是我认为的大学教育的基本目的。
  去我们认为学习必须要专一,所学就必须为所用。这是过去的情况,那时的大学教育,学生不但不交学费,还要拿助学金。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花许多钱,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因此,并不鼓励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专业道路。

  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你不但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自由地选择专业的发展方向,还可以先后上几个大学或几个不同的专业。当然,前提是你要考得上,而且有足够的经济基础。过去的大学是专业教育,而今天的大学教育越来越象素质教育。社会为我们的个性发展、人生道路提供了多种可能的选择,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拿我们影视系的学生来说,我并不期望每一个进来的同学,在大学期间都能成为热爱影视的人。如果果真是那样的话,也只能是个巧合。而且这种巧合必须建立在所谓的精英教育的基础之上。象澳大利亚电影学院那样,每年每个专业只招收45个学生,这些学生必须满22周岁以上。在他们看来,22周岁之前,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和发展方向还没有一个定性的认识,人生观还处在成型期。

  实际上期望每个同学都成为影视界精英或骨干也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我们不少同学本来就对影视没有多少兴趣,之所以进影视系,是因为考其它的学校需要较高的文化分,而艺术类的文化门槛比较低的缘故。另一方面,不少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步发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的人本来对影视没多少兴趣,可是学习后却发现自己在视听方面特别有感觉,适合从事这个事业;相反,有的人原来有非常高昂的热情,但上这个专业后,才知道搞影视没有他(她)想象的那么浪漫。

  20067月,我们在云南艺术学院自己的阶梯教室,和意大利的大使馆、意大利的今日中国网站,举办了一个名为大银幕中国.意大利电影展,影展展出的是意大利当代的影视作品,主要是纪录片、动画片或实验性短片。我以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观摩机会,尽管学生已经放假了,但肯定会有不少影视系学生在场。可是我的估计完全错了,我们的学生除了志愿者外,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就连我们系里要求参加的开幕式,也只有十多个学生。在我看来,在我们影视系二百多个学生中,真正热爱影视的并不多。

  有的同学是抱着当艺术家的心态来这里学习的。可是我想说的是,艺术家不是培养出来的。每个进来学习的同学,只要好好学习,毕业后,就都能成为艺术家?我说那是痴人说梦。从艺术院校出去的学生中,有几个成为艺术家的?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我有一种感觉,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大都没有上过艺术院校,电影界的前辈伯格曼、费里尼、黑泽明、安东尼奥尼等自然不必多说,因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还没有象样的电影学校。可是现在的许多著名导演,他们也不是学影视的,日本的新锐导演岩井俊二在大学是学习法国文学的。美术界就更不用多说了。无师自通者大有人在。凡高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位开创现代绘画艺术的大师,虽然有过短暂的求学经历,但却不能忍受按部就班的、刻板的教育模式,最终选择了自学和埋头自我创作的道路。
  有些同学会说,可是许多大导演、艺术家不也是从学校走出来的,而且象张艺谋、陈凯歌等不都是电影学院培养的吗?我说也对也不对,他们确实是从电影学院出来的,但我也会问,从电影学院出来的人都是电影艺术家吗?显然不是。电影学院只是为这些学生成为艺术家提供了条件。就象化学反应一样,有些物质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转换为其它物质,但对于其它物质,虽然给了同样的条件,它依然不会改变。比如我们可以把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但是在同样的条件下,你不可能把一块铁矿石转化为其它物质。

  有些同学肯定会说,那么从电影学院出来的人成为电影艺术家的几率高于其它院校的学生。我说,这完全可能。因为,进电影学院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自己喜欢才报考的。电影学院教会了他们成为电影艺术家的基本技术和技巧,电影学院为那些想成为电影艺术家的人提供了成长、发育的温床和机会。可是,并不就所有人都适合当艺术家。技术和技巧甚至观念是可以学习的,可是感觉却学不来,因为它是天生的。我们有些同学非常刻苦,但是我认为他不是艺术家的料,因为他没有良好的艺术感觉。但是,他可以成为一个影视制作的骨干,因为成为制作者的那些技术、技巧是可以学习的。

  可以成为电影艺术家的人很多,但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电影艺术家。这跟许多因素有关,家庭的、环境的、社会的……。一个身处深山的孩子,可能具有成为电影艺术家的潜质,可是他自己却无法意识到,更没有人会去发掘他。同样,在理工科大学学习的学生,也有一些可以成为电影艺术家的潜力,但是他自己每天要和各种公式、定律打交道,那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艺术的问题。有些人有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和发展方向,他很可能毕业后将往自己的热爱的道路上走。我觉得,这样的人就是一个成功完成大学教育的人。

  什么东西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这是古希腊传说中的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之谜中的问题,曾难到过多少英雄好汉。
  其实这个答案就是人本身,人在幼儿时期是用四肢爬行的,长大后当然是用两条腿行走,而晚年就要借助拐杖支持才能行走。这个神话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不能认识你自己,就会陷入生存的困境,直至毁灭。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誉为最富有智慧的人,他的弟子专门跑去问德尔菲的女预言家皮提亚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神的回答是否定的。然而,苏格拉底却自认为自己很无知。苏格拉底去考察那些自信在某方面有智慧的人,他发现自己至少有一点比他们清醒: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无知。从此,苏格拉底致力于一种演讲术,通过与人对话和交流,发现自己无知,认识自己的有限。苏格拉底所倡导的是一种自知之明的生活,他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与智慧之神阿波罗之所以把人啊,认识你自己吧这句话镌刻在自己的门楣上,是在警示人类行为价值和意义。可是,要充分地认识自己并不容易。有人认为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是认识自己。我倒不这样看。否则也就不会在这里大谈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了。

  电影大师费里尼在25岁以前对自己的未来一直都感到茫然,改变他人生态度甚至影响他一生的是罗塞里尼:

  25岁以前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那时,我没想到自己会想当导演,就算想到了,也不知道自己能胜任或是能得到当导演的机会。当我还是编剧的时候,我会坐在片厂看他们拍我写的剧本,然后对周围正在进行的一切感到迷惑。是一直到后来我跟罗塞里尼一起合作才开始真的在意这份工作。他十分在乎这事。为某事在乎地活着,虽然比较艰难,但也比较精彩。(《我,费利尼》P22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罗塞里尼不仅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大师,更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费里尼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靠给别人画像度日的小人物时,罗塞里尼给了他写作剧本的机会,这个剧本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罗塞里尼对电影宗教般的热诚感染了年轻的费里尼:

  我记得一个时刻,现在才了解我那是生命及事业上的转折点。那时罗塞里尼在一小间黑屋子里专心地盯着剪接机工作,他甚至没有听到我进们的声音。他全神贯注的样子让人觉得他是活在银幕的世界里。

  银幕上的影像寂静无声。我当时心想,寂静无声地去看自己的电影——多好啊!如此一来,眼睛看到的就是一切了!

他感觉到有人一语不发地向我招手,要我走近一些,和他一起分享那种经验。我想那一刻改造了我的一生。(《我,费利尼》P22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多年以后,罗塞里尼去看望已经功成名就的费里尼时,费里尼感动得不知所措,他很想为自己的恩师做点什么,而罗塞里尼却摇摇手。罗塞里尼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当你遇到象你过去那样的年轻人时,请你象我对待你那样对待他们!

  在我看来,在理想的艺术教师应该象罗塞里尼。我希望我能象罗塞里尼那样对待我的学生。其实,我们一直倡导教书育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人有许多方面,我们特别强调以他人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的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显然,这是必须的。但是,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在强调集体、团队和知识的同时,忽视了作为社会组织最基本单元的个人要求和自我认识?

  有的教师会说,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输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确,大学不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也就不能成其为大学了。获得知识,增长智慧固然重要。但人不是机器,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首先应该会思想。认识自我,是思想道路上的转折点。只有认识清楚自我,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幸福和欢乐才有所依归。

  大学乃是学生认识自我最好的场所,通过学习,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什么是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你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没关系!重要的是,你是否认清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将来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为自己确定努力的方向,寻找出一条能够满足内心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幸福的理想之路。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